-
台糖公司機構介紹
台糖公司|2024/12/09
-
一般警察特考機構介紹
一般警察特考|2024/11/20
-
【憲判字系列】113年憲判字第9號︱立法...
公職考試|2024/11/20
-
【幸福企業專欄】中華郵政:以卓越服務獲得...
中華郵政|2024/11/08
-
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應對人力斷層危機報告書
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|2024/11/06
臺灣歷史
作者:陳奕凡圖片來源暫無說明
上古時代
人類歷史的畫分
(一)舊石器時代晚期:
時間 依據傳統分類法,舊石器時代晚期約為距今4.5萬年至1萬年前。
特色
1.有打製石器、骨角器,未見磨製石器。
2.採集、漁獵的生活。
臺灣地區舊石器時代之文化代表
1.臺東長濱文化:臺灣臺東縣長濱鄉發現的八仙洞,是臺灣所發現最古老的文化。
2.臺南左鎮人:舊時認為是臺灣所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。但學界尚有爭議。
3.苗栗網形文化。
相關性 一般認為與大陸系統的舊石器時代文化有關。
(二)新石器時代:
時間 約距今1萬年前開始,7000年前至2000年前間結束,進入銅器時代。
特色
1.有磨製的石器。
2.陶器的使用。
3.有玉器配帶。
4.根莖作物的栽培(開始發展農業及畜牧)。
臺灣地區新石器時代之文化代表 大坌坑文化 臺灣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(原住民文化)。
圓山文化 主要特色為貝塚(史前人類食用貝類後所遺留殘骸)。
卑南文化 臺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,有石板棺墓葬群遺址、巨石以及大量精美玉器出土,亦為環太平洋地區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木葬群。
巨石文化 臺灣東海岸有系列新石器時期巨石文化遺址,因臺灣大學首先於台東縣成功鎮麒麟遺址進行考古研究,故又稱麒麟文化,其中以位於臺東縣東河鄉都蘭村的都蘭遺址,為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的代表性遺址。此類巨石遺址,有學者認為是卑南文化的一支。
墾丁文化 日治時期稱「墾丁寮石器時代遺址」,為臺灣最早進行學術發堀之考古遺址,石板棺為其主要特色。
牛罵頭文化 於臺中市清水區發現之新石器時遺址,一般認為牛罵頭文化是承續大岔坑文化而來的。
相關性 上述文化或與大陸東南沿海的新石器文化有密切關係,或與東南亞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相關連。
(三)金屬器時代:
時間 約距今2000年前。
特色 1.除石器和陶器外,已使用銅器、鐵器以及煉鐵。
2.過著以稻米為主,根莖作物為副的農耕生活。
臺灣地區金屬器時代之文化代表
1.十三行文化:著名的十三行遺址位於新北市八里區。
2.蔦松文化。
3.靜浦文化。
發展
差異 因地域差異之關係,在兩千年前臺灣西部大都已進入金屬器時代,但東部和中央山區的許多地方仍停留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階段。
國際競爭時期
一、漢人與明代日本人活動時期
(一)漢人早期活動情形:
明朝以前 經營臺灣的開始 三國吳大帝黃龍二年,派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。
率軍來臺 隋煬帝大業年間,曾派朱寬、陳稜率軍自義安浮海至流求。
民眾來臺活動 唐末(西元九世紀末)有漢人在澎湖活動。西元十二世紀前葉,已有漢人移居澎湖,並且到臺灣從事貿易活動和短期居住。
設官 元朝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,一直到清康熙時才將臺灣納入版圖。
明朝以後 海禁 明朝初年為防漢人海盜及倭寇搔擾東南沿海,曾行海禁政策,甚至將澎湖居民遷回福建。但因福建山多人稠,澎湖並未因此而沒落。明朝中葉,又漸成為漢人的活動地區,而臺灣本島則透過澎湖與大陸接觸頻繁,使臺灣成為漢人捕魚、賽馬、走私的活動場所。
駐軍 明世宗嘉靖年間,為防海盜而在澎湖駐軍。
設立政府 鄭氏在臺統治,是漢人在臺設立政府機構的開始。
(二)日本人的活動情形:
早期 西元十四世紀末時,已有日本商人和海盜來臺灣活動。
明朝 元末明初時,倭寇經常騷擾高麗、山東沿岸及浙、閩、粵等沿海地區。明太祖因而採海禁政策,期望藉由中斷貿易進行圍堵,達到使倭寇沒有目標可以騷擾和劫掠,進而消滅倭寇的目的,但卻有越來越多的日本人至澎湖和臺灣一帶活動。十六世紀末日本更曾派兵到臺灣,頗有侵略臺灣的野心。
二、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的統治時期
(一)荷蘭人的統治(1624-1662):
來臺過程 福爾摩沙的由來 1.十六世紀初,葡萄牙人船隻經過臺灣時,因臺灣之美感到驚艷,稱呼臺灣為福爾摩沙,意即美麗的海島,1554年由葡萄牙人所繪製之世界地圖,即以福爾摩沙稱臺灣。
2.十六世紀末,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先後佔領澳門和菲律賓的馬尼拉,作為對中國大陸貿易的基地。
從澎湖
到臺南 十七世紀,荷蘭人為拓展貿易,曾派軍攻佔澎湖。明朝政府調集大軍以武力驅逐,1624年雙方交戰後,荷蘭人和明朝政府達成協議,放棄澎湖進入大員(今臺南)進佔臺灣,以臺灣作為荷蘭對亞洲貿易的中繼站,並建造熱蘭遮城(安平古堡),至此時臺灣的國際地位日益重要。
佔領
北臺灣 西元1641年,荷蘭派兵由臺南北上,攻佔由西班牙人據守的聖多明哥城,驅離西班牙人取得全臺灣的控制權。鄭氏來臺後,殘餘的荷蘭勢力便集中於北臺灣負隅頑抗,相傳今日基隆和平島之「番字洞」,即為當年荷蘭人最後據守的地點。
統治方式 經濟活動 經營臺灣初期,荷人自大陸沿海地區招募移民來臺,為求創造經濟利益、提高農產量,稻米、甘蔗等作物均由荷人決定收購價格,並且對原住民部落實施「贌社」的稅賦制度,以控制鹿皮貿易。此外,亦將貿易活動導向其他海洋文明。
高壓統治 荷蘭人為求取商業的最高利益,採高壓手段統治臺灣,並對人民課以繁重的稅賦,曾引起臺灣住民的激烈反抗:
原住民抗暴 麻豆社的平埔族,曾起事殺害荷蘭傳教士。
漢人抗暴 清順治九年郭懷一事件,為大規模抗荷事件。
文教方面 傳教 荷人為了傳教,除了成立教堂外還設立學校。
新港文書 原為荷蘭人為傳教而以羅馬拼音書寫的新港社平埔族語言(西拉雅語),後成為臺灣原住民最早使用的文字。主要為原住民與漢人訂定土地契約文件之用。
來臺過程 1.西元1626年西班牙出兵攻佔雞籠(基隆),建立聖薩爾瓦多城於社寮島,為政治中心。不久又佔領滬尾(淡水),建立聖多明哥城,即今日紅毛城前身。
2.西班牙人在滬尾登陸後,曾攻打在臺灣東北部的噶瑪蘭族原住民,勢力抵達宜蘭地區。今日之三貂角,即為當年西班牙艦隊停泊的海灣,並且由西班牙人所取的地名。
統治方式 經濟活動 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,使雞籠和滬尾發展成當時臺灣對外貿易的中心。
文教層面 和荷蘭人於臺南部的作法相似,皆為傳教士為傳教而建立教會,設立學校。
退出臺灣 十七世紀中葉荷蘭人北上,西班牙人戰敗投降,退出臺灣。
明鄭治臺(1662-1683)
一、鄭氏家族的崛起與政治演變
鄭芝龍 1.鄭芝龍曾率軍驅逐佔領澎湖的荷蘭人。
2.顏思齊、鄭芝龍登陸臺灣南部笨港(今北港),以諸羅山地區為中心從事開發,壟斷東南沿海的海上貿易。
鄭成功 1.唐王賜鄭成功姓「朱」,故稱國姓爺;桂王封鄭為延平郡王。鄭成功原奉隆武年號為正朔,惟隆武帝遭清軍所害後,於明永曆三年(1649年)改奉永曆年號為正朔至終。
2.鄭成功聯合浙江張煌言攻清,包圍南京,中了清緩兵之計,慘敗撤退至廈門,此後清朝施行海禁,鄭成功才積極進據臺灣。
3.西元1661年,鄭成功採何斌之建言,自金門料羅灣出兵臺灣,先取澎湖,再進攻安平外海,由鹿耳門登陸。然後率師進攻普羅民遮城(赤崁城),接著圍困熱蘭遮城(安平古堡)八個多月,荷蘭人終於在1662年投降。
4.鄭氏統治臺灣,建立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。以臺南承天府為主,設一府二縣。承天府以北設天興縣,以南為萬年縣,各置知縣掌理縣務,並稱臺灣為東都,於澎湖設安撫司。
5.採取屯田駐兵策略於各地屯墾,寓兵於農,解決軍糧、民食問題,今日臺灣地名前鎮、左營、林鳳營等即為當年由此政策所命名而來。
6.鄭成功開拓臺灣,後人崇德報功,於今臺南市建廟崇祀;起初因政治顧慮,稱「開山王廟」;後沈葆楨奏請清廷為鄭建祠才改建,並重新更名為「延平郡王祠」。
鄭經 建設臺灣 在陳永華的協助下建設臺灣,改東都為東寧,天興縣、萬年縣改為州,增設南北路安撫司。同時鼓勵開墾,提倡儒學,設臺南孔子廟(全臺首學),建學校。以小國寡民與大清抗衡,積極發展海外貿易。
參與
三藩之役 因在政治立場與吳三桂不合,利害上又與耿精忠、尚之信相衝突,導致參與三藩之役的行動失敗,最後敗退回臺灣,不久即過世。
鄭克塽 1.鄭氏王朝內部紛擾,派系之爭嚴重,勢力衰弱之際,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位,軍政廢弛。不久,施琅叛離,投靠聖祖。
2.康熙22年,施琅率軍攻臺,澎湖一戰鄭軍大敗,鄭克塽投降,臺灣收為清朝版圖的一部分,結束鄭氏王朝在臺統治。
二、海外貿易與土地政策
(一)海上貿易的建立:
源由 1.鄭芝龍曾壟斷東南沿海一帶的海上貿易,擁有雄霸一方的船隊,成為中國東南沿海最大的海上勢力。
2.鄭成功為了籌備軍餉,以「通洋之利」來建立當時最強大的商隊,「甲胄戈矢,罔不堅利,戰艦以數千計,又交通內地,遍買人心;而財用不匱者,以有通洋之利也」。無論在貿易組織或範圍上都比鄭芝龍更壯大卓越。
貿易範圍 1.鄭氏家族基本上是海上貿易走私集團,他們的貿易範圍廣及中國沿海、日本、中南半島與南洋群島。鄭氏負責海內外貿易總管的是戶官,下有裕國庫及利民庫,管理山路及海路各五大商。「鄭氏有五大商,在京師、蘇杭、山東等處,經營財貨,以濟其用,當察出沒收」,因在海外輾轉貿易極為富裕,且有山路、海路五商除經濟物資採購販售外,也負責搜集情報。
貿易
途徑 清廷海禁政策的剌激,鄭氏積極發展海外貿易。
利用設在廈門、杭州一帶的商行負責與大陸東南沿海以及日本、南洋各地進行貿易。
曾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簽約,允許其在臺灣設立商館。
交易
商品 輸出品 蔗糖、絲織品、鹿皮、生絲、稻米等。
輸入品 軍火武器、原料。
成功因素 1.施琅在「邊患宜靖疏」中謂:「伏思賊黨盤踞臺灣,沃野千里;糧食匪缺,上通日本,下達呂宋、廣東等處,火藥軍器之需,布帛服用之物,貿易備具。」由此可見,鄭成功能整軍經武與滿清抗衡,主要是靠其商業活動的經濟能力。
2.鄭氏政權能立足臺灣,胸懷大陸的主要原因是靠拓墾及貿易。
3.鄭成功本人卓越的組織及管理才能,是成功的主因。
4.龐大建全的商船隊有海軍做為後盾。
5.鄭成功曾待在日本,與日本有特殊淵源。
(二)土地政策:
鄭氏實施墾殖,在政策上採軍屯、民屯和官墾並行,而以寓兵於農的軍屯為主要手段。鄭氏開墾地達3萬多甲,比荷據時期擴充約3倍。「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,洪荒留此山川,作遺民世界;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,缺憾還諸天地,是創格完人」,此為鄭成功一生人格事功的寫照。
1.鄭氏時代的田,有五種分別:
由軍隊開墾的。
將荷蘭人的王田沒收,作為官員等墾殖之用。
隨鄭軍來臺的文武官員及宗室開墾的。
鄭氏來臺前漢人所開墾的。
高山族所擁有的土地。
2.與鄭氏部隊軍屯有關的地名:
(1)臺南的新營、左鎮、柳營、官田。
(2)高雄的前鎮、左營。
採取屯田駐兵是因為擔心軍隊糧食不足,此一辦法可讓軍隊能自耕自足,解決軍糧問題。
暫無討論 |
百科問與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