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【憲判字系列】113年憲判字第9號︱立法...
公職考試|2024/11/20
-
高普考科目刪減對照表(113新制)
高普初、地特|2024/08/09
-
公務員口試有哪些?
高普初、地特|2024/03/20
-
公務人員-─-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轉任篇
高普初、地特|2024/01/26
-
公務人員-─-辭職再任人員篇
高普初、地特|2024/01/25
刑法-總則 (四)
作者:洪正圖片來源暫無說明

刑法-總則 (四)
(六)刑罰之減輕事由
1.自首:
(1)意義:
「自首」,謂行為人自行申告自己尚未被發覺之犯罪行為,而自願接受法院之裁判。依刑法第 62 條規定,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判者,得減輕其刑。但有特別規定者,依其規定。即其法律明文依據。
(2)要件:
A.行為人申告之內容必須為自己所犯之罪。
B.申告時機必須為「犯罪事實被刑事追訴機關發覺前」。
C.行為人申告後,必須自動接受裁判。
2.老幼處刑之限制:
未滿 18 歲人或滿 80 歲人犯罪者,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,本刑為死刑或無期徒刑者,減輕其刑。(刑法第 63 條)
(七)刑罰之執行
1.緩刑:
乃對初犯輕微犯罪行為者,猶豫其刑之宣告,或暫緩其宣告刑之執行,倘行為人在法院宣告之緩刑期間內能夠潔身自好,而不再犯罪者,則不再執行已宣告之刑,並使刑之宣告失其效力。
(1)要件:(刑法第 74 條)
A.須受 2 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罰金之宣告。
B.須前「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」或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,執行完畢或赦免後, 5 年以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」。
C.須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。
(2)撤銷:
A.必撤銷:(刑法第 75 條)
(A) 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,而在緩刑期內受逾 6 月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者,撤銷緩刑宣告。
(B) 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,而在緩刑期內受逾 6 月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者,撤銷緩刑宣告。
B.得撤銷:(刑法第 75-1 條)
(A) 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 6 月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定者。
(B) 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,而在緩刑期內受 6 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定者。
(C) 緩刑期內因過失更犯罪,而在緩刑期內受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者。
(D)違法刑法第 74 條第 2 項第 1 款至第 8 款所定負擔情節重大者。
(3)效力:(刑法第 74 條、第 76 條)
A.原則上,緩刑期滿,而緩刑之宣告未經撤銷者,其刑之宣告失其效力。
B.但若依刑法撤銷緩刑宣告者,其刑之宣告不失其效力。
C.緩刑之效力不及於從刑、保安處分及沒收之宣告。
2.假釋:
一種徒刑之執行制度,係對於受徒刑之執行已達一定刑期之受刑人,因有足夠事實,足資認定該受刑人業已改過遷善,乃附條件暫予釋放,該受刑人於釋放後若能夠保持良善,在其所餘刑期內或在特定期間內,未經撤銷者,則該尚未執行之剩餘刑期,在刑法上即視同業已執行。
(1)要件:(刑法第 77 條第 1 項)
A.須受有期徒刑之宣告與執行。
B.無期徒刑逾 25 年,有期徒刑逾 1/2、累犯逾 2/3。
C.須非刑法第 77 條第 2 項規定之不得假釋之情形。
D.須有悛悔實據。
(2)不適用有期徒刑假釋之規定:(刑法第 77 條第 2 項)
A.有期徒刑執行未滿 6 個月者。
B.犯最輕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之累犯,於假釋期間,受徒刑之執行完畢,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,5 年以內故意再犯最輕本刑為 5 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。
C.犯刑法第 91-1 條所列之罪,於徒刑執行期間接受輔導或治療後,經鑑定、評估其再犯危險未顯著降低者。
(3)撤銷與其效力:(刑法第 78 條、第 79 條)
A.假釋中因故意更犯罪,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,於判決確定後 6 月以內,撤銷其假釋。但假釋期滿逾 3 年 者,不在此限。
B.假釋撤銷後,其出獄日數不算入刑期內。
C.在無期徒刑假釋後滿 20 年或在有期徒刑所餘刑期內未經撤銷假釋者,其未執行之刑,以已執行論。
釋字第 796 號解釋文[節錄] |
刑法第 78 條第 1 項本文規定:「假釋中因故意更犯罪,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,於判決確定後 6 月以內,撤銷其假釋。」不分受假釋人是否受緩刑或 6 月以下有期徒刑之宣告,以及有無基於特別預防考量,使其再入監執行殘刑之必要之具體情狀,僅因該更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,即一律撤銷其假釋,致受緩刑或 6 月以下有期徒刑宣告且無特別預防考量必要之個案受假釋人,均再入監執行殘刑,於此範圍內,其所採取之手段,就目的之達成言,尚非必要,牴觸憲法第 23 條比例原則,與憲法第 8 條保障人身自由之意旨有違,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。 |
(八)刑罰之障礙事由
1.追訴權時效:
指犯罪發生後,因一定期間之經過,而未追訴者,則對於此等犯罪之追訴權,即被排除致不能行使而言。亦即,「追訴權時效」為檢察官或犯罪被害人,對於犯罪,逾時向法院提起確認國家刑罰權之有無及其範圍,致其追訴之權利嗣後無法行使之情形。
(1)時效期間:(刑法第 80 條第 1 項)
犯最重本刑 | 追訴權時效 | |
死刑、無期徒刑或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 | 未發生死亡結果者 | 30 年 |
發生死亡結果者 | 無追訴時效 | |
3 年以上 10 年未滿有期徒刑之罪 | 20 年 | |
1 年以上 3 年未滿有期徒刑之罪 | 10 年 | |
1 年未滿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罰金之罪 | 5 年 |
(2)時效起算:(刑法第 80 條第 2 項)
A.追訴權時效原則上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。
B.但犯罪行為有繼續之狀態者,自行為終了之日起算。
(3)期間停止之原因:(刑法第 83 條第 1 項)
A.起訴。
B.依法停止偵查。
C.因犯罪行為人逃匿而通緝者。
(4)期間停止原因之消滅事由:(刑法第 83 條第 2 項)
A.諭知公訴不受理判決確定,或因程序上理由終結自訴確定者。
B.審判程序依法律之規定或因被告逃匿而通緝,不能開始或繼續,而其期間已達刑法第 80 條第 1 項各款所定期間 之 1/3 者。
C.依刑法第 83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停止偵查或通緝,而其期間已達刑法第 80 條第 1 項各款所定期間之 1/3 者。
2.行刑權時效:
指科刑裁判確定後,因一定期間之經過,而未執行其刑者,則行刑權即被排除致不能行使而言。亦即,為國家機關對於被判刑確定之人,得行使刑罰權之期間。
(1)時效期間:(刑法第 84 條第 1 項)
宣告刑 | 行刑權時效 |
死刑、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| 40 年 |
3 年以上 10 年未滿有期徒刑 | 30 年 |
1 年以上 3 年未滿有期徒刑 | 15 年 |
1 年未滿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罰金 | 7 年 |
(2)時效起算:(刑法第 84 條第 2 項)
原則上,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。但因保安處分先於刑罰執行者,自保安處分執行完畢之日起算。
(3)時效停止之原因:(刑法第 85 條第 1 項)
A.依法應停止執行者。
B.因受刑人逃匿而通緝或執行期間脫逃未能繼續執行者。
C.受刑人依法另受拘束自由者。
(4)時效停止原因之消滅事由:(刑法第 85 條第 2 項)
A.停止原因繼續存在之期間,如達於刑法第 84 條第 1 項各款所定期間 1/3 者,其停止原因視為消滅。
B.刑法第 85 條第 1 項之時效,自停止原因消滅之日起,與停止前已經過之期間,一併計算。
公職考試資料下載》
缺額最多公職考試,錄取率逐年提升 高普考資料索取
非警校生也能考,薪水穩定破5萬 一般警察特考資料索取
考試門檻低,起薪上看4萬4 鐵路特考資料索取
更多考試資訊》
優惠資訊》
暫無討論 |
百科問與答